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馬黎
圖片來自中國文物報
2019年11月22日,國家文物局主持召開「考古中國」重大研究項目新進展工作會。此次會議聚焦近期我國西部地區古代絲綢之路沿線青海烏蘭泉溝吐蕃時期壁畫墓、甘肅天祝縣祁連鎮岔山村唐墓、青海都蘭熱水墓群2018血渭一號墓、新疆尉犁縣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等四項重要考古發現。《中國文物報》發布了最新消息。
最引人注目的,當屬青海烏蘭泉溝吐蕃時期壁畫墓,發掘現場尤其讓人震撼。
劃重點——
這是青藏高原首次發現的吐蕃時期壁畫墓。
壁畫墓在漢文化區非常流行,但在青藏高原極為罕見,尤其是吐蕃統治時期,並不流行這類墓葬裝飾形式,顯示了該墓葬的與眾不同之處。繪畫技法具有濃郁的唐風影響,圖像內容又兼具青藏高原游牧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
前室壁畫:牽馬迎賓圖
泉溝一號墓形製為帶墓道的長方形磚木混合結構多室墓。墓道東向,長約11米。墓壙平面大致為方形,長10米,寬8米,深10米。
泉溝一號墓墓坑及墓頂
墓坑填土中埋葬有一殉葬武士,唐代文獻中稱之為「共命人」。
填土中的殉葬武士—「共命人」
彩繪漆棺,是迄今為止青藏高原首次發現的獨特葬具裝飾形式。
青海地區多見彩繪木棺,而中原內地多見無彩繪的漆棺,這也是兩個地區不同文化的融合形式。由於制漆技術和原材料所限,青藏高原製作大件漆器具是極其不易的,這也暗示了該墓葬具有非同一般的級別。
墓室由前室、後室和兩個側室組成。前室為磚室,後室及兩側室為柏木砌成,頂部用柏木封頂,墓頂上堆積大量石塊,防盜措施嚴密。前室和後室均繪壁畫,內容有武士牽馬迎賓、宴飲舞樂、狩獵放牧、宮室帳居、山水花卉等內容。
墓頂繪有各類珍禽異獸、祥龍飛鶴、日月星辰等圖像。前後室內中央各立一根八棱彩繪蓮花紋立柱。
後室內發現大量彩繪漆棺構件,應該為雙棺,棺表髤黑漆,再施彩繪,內容有騎馬行進人物、獸面、飛鳥、花卉、雲團及幾何圖案等內容。
人骨堆積散亂,可見至少2具骨骸,推測應為夫妻合葬墓。隨葬品有絲織物殘片、金銀帶飾、銅筷、銅飾件、鐵器殘塊、漆木盤、陶罐殘片、玻璃珠、糧食種子和動物骨骼等。
而且,在後室西側木槨外墓底坑壁上,發現一處封藏的暗格。
墓葬內設置密封的暗格,在中國乃至全世界的考古史上,還沒有這樣的先例。
槨室外發現暗格
下面這組照片,堪稱2019年度最具震撼力和視覺穿透力的考古發掘文物出土照片——
暗格內還有一個長方形木箱,木箱下鋪有糧食種子。
槨室外發現的暗格和木箱
清理暗格內木箱
暗格內的木箱里,竟放置著一件珍珠冕旒龍鳳獅紋鎏金王冠和一件鑲嵌綠松石四曲鋬指金杯,顯示墓主人很可能與吐蕃時期當地王室有密切關係,曾經擁有極高的統治地位。由此也可以推知吐蕃時期在柴達木盆地北緣地區可能設置有高級別的行政和軍事建制。
迄今為止中國境內歷代王冠極少出土,均被盜擾嚴重,或保存極差難以復原。墓葬內暗格的獨特設置,可見造墓者用心之良苦。
鎏金王冠前後各飾一對翼龍,兩側各飾一立鳳,後側護頸飾雙獅,周身鑲嵌綠松石、藍寶石、玻璃珠等,冠前檐綴以珍珠冕旒。供奉和珍藏的意味突出,可見是墓主人最為珍視的、兼具神聖性的重要物品。
鑲嵌綠松石的鋬指金杯有四曲杯體和方形圈足,裝飾富麗,技藝精湛,融合唐朝、中亞和吐蕃之風於一體,以往出土的同類器物中無出其右者。
鑲嵌綠松石四曲鋬指金杯
《中國文物報》報道,根據出土物特徵和壁畫內容風格,可以推測該墓葬為吐蕃時期,碳14測年顯示公元700年前後。
這個時期吐蕃已經佔領了青海地區,並以此為大本營,與唐朝在臨近的河西走廊和新疆地區展開激烈角逐。柴達木盆地北緣地處青海絲綢之路戰略要衝,扼吐蕃通唐朝和中亞之門戶。吐谷渾和吐蕃統治時期豐厚的財富積累和文明發展高度,以及唐朝和中亞地區源源不斷的文化輸入,對於青海地區多民族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力。該墓葬的發現,對於探討古代漢藏文化融合進程和青海絲綢之路的文化交流盛況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
首次發現藏在墓葬暗格里的鎏金王冠,青海這一重大考古發現太震撼了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馬黎
圖片來自中國文物報
2019年11月22日,國家文物局主持召開「考古中國」重大研究項目新進展工作會。此次會議聚焦近期我國西部地區古代絲綢之路沿線青海烏蘭泉溝吐蕃時期壁畫墓、甘肅天祝縣祁連鎮岔山村唐墓、青海都蘭熱水墓群2018血渭一號墓、新疆尉犁縣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等四項重要考古發現。《中國文物報》發布了最新消息。
最引人注目的,當屬青海烏蘭泉溝吐蕃時期壁畫墓,發掘現場尤其讓人震撼。
劃重點——
這是青藏高原首次發現的吐蕃時期壁畫墓。
壁畫墓在漢文化區非常流行,但在青藏高原極為罕見,尤其是吐蕃統治時期,並不流行這類墓葬裝飾形式,顯示了該墓葬的與眾不同之處。繪畫技法具有濃郁的唐風影響,圖像內容又兼具青藏高原游牧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
前室壁畫:牽馬迎賓圖
泉溝一號墓形製為帶墓道的長方形磚木混合結構多室墓。墓道東向,長約11米。墓壙平面大致為方形,長10米,寬8米,深10米。
泉溝一號墓墓坑及墓頂
墓坑填土中埋葬有一殉葬武士,唐代文獻中稱之為「共命人」。
填土中的殉葬武士—「共命人」
彩繪漆棺,是迄今為止青藏高原首次發現的獨特葬具裝飾形式。
青海地區多見彩繪木棺,而中原內地多見無彩繪的漆棺,這也是兩個地區不同文化的融合形式。由於制漆技術和原材料所限,青藏高原製作大件漆器具是極其不易的,這也暗示了該墓葬具有非同一般的級別。
墓室由前室、後室和兩個側室組成。前室為磚室,後室及兩側室為柏木砌成,頂部用柏木封頂,墓頂上堆積大量石塊,防盜措施嚴密。前室和後室均繪壁畫,內容有武士牽馬迎賓、宴飲舞樂、狩獵放牧、宮室帳居、山水花卉等內容。
墓頂繪有各類珍禽異獸、祥龍飛鶴、日月星辰等圖像。前後室內中央各立一根八棱彩繪蓮花紋立柱。
後室內發現大量彩繪漆棺構件,應該為雙棺,棺表髤黑漆,再施彩繪,內容有騎馬行進人物、獸面、飛鳥、花卉、雲團及幾何圖案等內容。
人骨堆積散亂,可見至少2具骨骸,推測應為夫妻合葬墓。隨葬品有絲織物殘片、金銀帶飾、銅筷、銅飾件、鐵器殘塊、漆木盤、陶罐殘片、玻璃珠、糧食種子和動物骨骼等。
而且,在後室西側木槨外墓底坑壁上,發現一處封藏的暗格。
墓葬內設置密封的暗格,在中國乃至全世界的考古史上,還沒有這樣的先例。
槨室外發現暗格
下面這組照片,堪稱2019年度最具震撼力和視覺穿透力的考古發掘文物出土照片——
暗格內還有一個長方形木箱,木箱下鋪有糧食種子。
槨室外發現的暗格和木箱
清理暗格內木箱
暗格內的木箱里,竟放置著一件珍珠冕旒龍鳳獅紋鎏金王冠和一件鑲嵌綠松石四曲鋬指金杯,顯示墓主人很可能與吐蕃時期當地王室有密切關係,曾經擁有極高的統治地位。由此也可以推知吐蕃時期在柴達木盆地北緣地區可能設置有高級別的行政和軍事建制。
迄今為止中國境內歷代王冠極少出土,均被盜擾嚴重,或保存極差難以復原。墓葬內暗格的獨特設置,可見造墓者用心之良苦。
鎏金王冠前後各飾一對翼龍,兩側各飾一立鳳,後側護頸飾雙獅,周身鑲嵌綠松石、藍寶石、玻璃珠等,冠前檐綴以珍珠冕旒。供奉和珍藏的意味突出,可見是墓主人最為珍視的、兼具神聖性的重要物品。
鑲嵌綠松石的鋬指金杯有四曲杯體和方形圈足,裝飾富麗,技藝精湛,融合唐朝、中亞和吐蕃之風於一體,以往出土的同類器物中無出其右者。
鑲嵌綠松石四曲鋬指金杯
《中國文物報》報道,根據出土物特徵和壁畫內容風格,可以推測該墓葬為吐蕃時期,碳14測年顯示公元700年前後。
這個時期吐蕃已經佔領了青海地區,並以此為大本營,與唐朝在臨近的河西走廊和新疆地區展開激烈角逐。柴達木盆地北緣地處青海絲綢之路戰略要衝,扼吐蕃通唐朝和中亞之門戶。吐谷渾和吐蕃統治時期豐厚的財富積累和文明發展高度,以及唐朝和中亞地區源源不斷的文化輸入,對於青海地區多民族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力。該墓葬的發現,對於探討古代漢藏文化融合進程和青海絲綢之路的文化交流盛況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